当"铿锵玫瑰"方阵迈着整齐划一的花木兰步伐通过天安门广场时,观礼台上爆发出一阵惊叹。阅兵这些平均身高1.72米的场上女兵们,身着笔挺的美又礼服,手持钢枪,花木兰步伐坚定有力。阅兵她们英姿飒爽的场上军姿背后,是美又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训练。
训练基地的清晨5点,女兵们已经列队完毕开始操练。阅兵24岁的场上方阵领队王雪晴说:"我们的标准不是'女子标准',而是美又'军人标准'。"为了保持每分钟116步的花木兰精准步频,她们每天要在训练场走32公里,阅兵两个月磨破3双马靴是场上常态。训练服被汗水浸透后结出盐霜,鞋里倒出的汗水能形成小水洼。
但装备间里的画面截然不同——女兵们互相整理衣领时,会细心抚平每道褶皱;休息时讨论最多的,是如何让盘发更牢固美观。25岁的通信兵李梦瑶笑着说:"我们既要像男兵一样刚强,也要展现巾帼不让须眉的优雅。"她展示了独创的"三点定位盘发法",用12个发夹确保受阅时发型纹丝不动。
最令人动容的是她们脸上的"阅兵斑"。由于长期暴晒,女兵们面部都出现了明显的黑白分界线。医疗组准备的防晒霜根本抵不过每天12小时的户外训练,但没人因此要求特殊照顾。22岁的导弹操作手张婷指着自己的"荣誉勋章"说:"这是军人最美的妆容。"
这些90后、00后女孩们来自五湖四海。有放弃海外名校offer的研究生,有连续三年报名才入选的乡村教师,还有出身军人世家的"军三代"。她们在训练场上创造了许多"第一":首个全部由女兵组成的地空导弹方队,首支实现"零误差"通过的女兵仪仗队。
当受阅方阵以75厘米的标准步幅、1.5米的间距完美通过检阅台时,观礼台上82岁的退伍女兵赵奶奶热泪盈眶:"当年我们只有卫生兵能参加阅兵,现在姑娘们已经操作起最先进的武器装备。"数据显示,此次阅兵女兵参与度创历史新高,覆盖所有军种,多个技术岗位女性占比超过30%。
夕阳下的训练场上,结束一天训练的女兵们唱着军中绿花走向宿舍。迷彩服上的汗渍、磨破的靴底、晒伤的脸庞,都在诉说着这群新时代"花木兰"的别样青春。正如她们自己说的:"钢枪与玫瑰,从来都不是单选题。"
(责任编辑:热点)